在臺中后里的某個清晨,太陽還未升起,荃賀生技農場已悄悄展開新的一天。
這裡的主角是一瓶瓶沉甸甸的塑料瓶裡,那些還沒探出頭的杏鮑菇們。

 

農場的主人林隺,看起來就像隔壁鄰家的大男孩,卻已經扛起每天12,000瓶的杏鮑菇生產量。
他是百大青農之一,但與其說是「優秀的代表」,他更願意說自己只是「多做一些旁門左道」。

林隺並非一開始就準備好接手這一切。從小在菇寮長大,他並不排斥種菇,卻也沒想過要留在這塊地。

但命運總是以意外的方式登場——當父親因工傷腦部受損、家裡還背著農場貸款,母親全心照顧,家中生產線面臨停擺,林隺知道:「不能等了。」

 

於是他自己學,一間一間去找願意分享技術的前輩;也自己試,哪怕一個錯誤可能就是上百萬的損失。

他說:「沒人肯教,是很正常的事。但我總要想辦法活下去。」

與一般人熟悉的「太空包」栽培不同,林隺選擇更費工、更環保的方式——使用可重複利用的厚塑料瓶。

「是爸爸早期就堅持這麼做,我想延續這個堅持,也不想讓農場每天多產出成千上萬個一次性塑膠袋。」

 

從原料端開始講究,木屑、米糠、黃豆粉、玉米粉等基質都來自本地來源,經過數月堆肥與發酵,才進入瓶中。

他還改良接菌方式,從傳統固態菌種轉向新鮮液態菌種,使用顯微鏡層層把關菌絲活性,提升良率至99%

杏鮑菇其實非常嬌貴——溫度、溼度、光照、二氧化碳濃度,每一項數值都會影響生長。

林隺以「栽培師」的標準看待每一瓶菇,並堅持全程零用藥,用酒精與次氯酸水替代傳統化學消毒方式,只為了「讓我們吃進肚子的東西,更安心」。

 

每天出菇、採收後的基質也有其歸屬——成為鄰近乳牛牧場的天然墊料。

這些看似微小的選擇,其實都是一場環保與良心的實踐。

有機種植杏鮑菇是一份充滿愛與承諾的事業,承接父親多年的汗水與堅持,這不僅是家族的傳承,更是對他的致敬。
期盼透過這份努力,將健康美味的食材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,讓父親的職人精神在這片土地延續光芒。